2025年11月25日下午,⽂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励新”⻘年教师学术报告会(第十场)在东荣⼤厦11楼会议室顺利举⾏。本场报告会由国际语言学院承办,国际语言学院学历教育部主任韩文淑教授主持报告会。国际语言学院院长李冬梅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张涛教授、刘帅池副教授和周鹏讲师担任评议,部分中国现当代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出席。
吉林⼤学“励新优秀⻘年教师”培养计划⼊选者,国际语言学院王欣睿副教授作了题为“可预测的语言,不可预测的文学?——AI结构的悖论”的学术报告。王欣睿副教授长期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交叉研究。本次报告聚焦 AI 技术对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特色。

报告伊始,王欣睿老师以AI领域前沿动态为引,系统梳理了AI的底层逻辑,指出大语言模型的核心机制是将语言建模为概率事件,本质上是“用概率解构文化,用数字生成语言”,输出的是逻辑真实而非经验真实。尽管推理型模型已实现自我学习,但仍未改变AI缺乏具身经验的根本局限。为直观展示AI创作的局限,王欣睿老师分享了三个实验:公木先生吉大校歌的AI仿写、严锋教授关于AI诗歌创作的观察,以及她本人用AI工具制作的“缘分”主题教学视频。实验表明,AI虽能生成流畅文本,却难以捕捉情感深化、生命体验等人类经验的核心维度。在理论层面,王欣睿老师回溯了20世纪文学性讨论,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到解构主义的“文本外溢”,提出在AI时代需重申“文学是人学”。她认为,文学性可被重新定义为"“对自动化输出的抵抗”——通过悖论、含混、断裂与沉默,让意义从“已知的秩序”中松动。报告还探讨了AI深度嵌入日常后带来的阅读心理变化、作者性重构等问题,提出经验密度、伦理灰度和独特声腔三个判断维度。

在评议环节,李冬梅教授肯定了报告的跨学科创新价值,指出在AI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文学性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张涛教授从技术哲学层面分析了AI对文学创作主体的挑战,认为尽管技术进步不可逆转,但文学作为个体表达与精神创造的本质不会消失。刘帅池副教授从文学史书写角度指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经典作品体现的是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独特生命体验,这是AI难以企及的高度。周鹏讲师从五四新文学传统出发,强调“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在AI时代的价值,认为只要坚守文学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文学就不会终结。
现场师生积极参与讨论,就新大众文艺如何进入文学史、AI辅助写作的伦理边界等问题与主讲人和评议专家展开交流,气氛热烈。报告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为扎实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学术发展的传承、创新及高质量教学转化,大发时时彩
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创设并开展“文传励新”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鼓励学院各教研室成员集体参加,目的在于跟踪、了解青年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动学科研究方向及团队凝练,活跃学院学术气氛,展示青年教师风采,促进学科学术交流,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学习、学术目标奋进。活动由学院教学与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系部主任牵头,教研室主任具体组织。